|
|
崔士忠:以人民為中心是經濟發展的根本 |
駱駝巷www.digitalpjatendimento.com · 崔士忠 · 2022-11-08 15:03 閱讀10478次 |
|
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簡稱為人民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我們堅信,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期盼,創造性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蘊豐富、邏輯嚴密,深刻回答了為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重大理論問題,構成新時代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由市場經濟向“人民經濟”的重大跨越,推動商品經濟的有序發展,夯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效市場”“統籌發展”“政策引導”“政企協同”的經濟發展戰略。
“人民經濟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展現了鮮明的人民性價值取向。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在實踐的全過程。既關注人民基本需要,又關注人民更高層次需要,突出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滿足人民對更高品質生活追求,切實將社會生產力提升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現實幸福感。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思想重視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實踐力量,對欠發達地區脫貧攻堅提出“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持脫貧攻堅”,對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提出“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經濟特區發展的創新創造活力”,對科技領域提出“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對城市治理領域提出“發揮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對鄉村振興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這些論述涉及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的人民群眾,號召人民群眾立足自身所處地域、所在崗位發揮創造性、主動性,從而形成推動全方位發展的偉大合力,真正體現了“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的人民觀。
人民不僅是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擁有者享受者,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成果的分配關系。“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突出以廣大群眾為主體的財富分配方式,“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相較于市場經濟的目標和職能是實現資本增值、資本擴張和資本利潤最大化,以人民經濟為中心發展思想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享成果必須突破傳統的物質共享局限性,既重視物質領域,也重視精神領域對人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揭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本質規律,其實現載體是幸福航母。
因此,以人民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共同富裕是十幾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總的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要堅持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經濟,充分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第二、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幸福航母鄰里聯盟,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經過改革開放近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簡稱為人民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我們堅信,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此文僅供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
|
|
|
|
|
|
|
|
|
 |
|
|